說國語說到懷疑人生
移居到台北已經有半年生活大致上已經適應,只是還有一個問題…
去台灣之前,我低估了適應語言的難度。
真正定居台灣之前,我的國語水平只是一般般,作為一名旅客,日常出外旅遊購物沒有什麼問題,可以和朋友喝咖啡聊天,但有點吃力。
我曾經去過一個關於工作的一天座談會(conference),發覺很多我們在香港慣用的英文名詞,他們都會翻譯成中文,例如區塊鏈 (Blockchain)、博客(Blog),很多用字和香港也不同,例如我們說通脹,台灣人會說通膨,我們說單據(invoice), 台灣人叫請款單等等。我整天就在腦海中翻譯這些用字,一天下來精神上很累,原本想趁會議認識一些本地的朋友,也因為精神上的疲勞,未能和其他參加者交流。
之後我去上一些課程時也有點吃力,當老師解釋一些理論時,我往往要花幾秒時間消化一下才能跟着做,感覺自己反應比本地的同學慢。
我初到台灣時,正值Covid-19疫情,在最初的兩個月,大部份時間我都待在家裏,很多面對面的活動也變成了線上會議,我很少機會和本地人交流,就更少機會可以練習國語了。這令我每次要開口說國語,例如去傳統市場買菜,也有一點點緊張。
我逐漸也認識一些新朋友,會約他們喝咖啡、吃飯等,最初有一個朋友,我會跟他說英語,之後我和所有人都會全程用國語聊天,但每次都很累,覺得自己很用力去說話,而且整天在想自己發音是不是錯了,說國語說到懷疑人生。
真正的轉捩點在我參加了商會之後,因為每星期都要和商會的其他會員深入一對一地交流,我比之前多了幾倍機會說國語,和用國語介紹我的創業。我加入商會後一個月,國語已經流利很多,上課時不會再需要額外時間消化老師的說話,雖然發音偶然會有錯誤,而且我還是有香港的口音,但和其他人交談溝通已沒有問題。
希望我的國語會越來越像台灣人吧。